(通讯员 刘童 张梓烁 许心蓓)201223班与201224班同学们乘着秭归凉爽的秋风即将结束在三峡之畔、屈原故里——秭归的实习。
9月16日早晨,同学们开启了今天的实习之旅。今天的实习路线我们主要沿着G348进行,在第一个点上,我们学习了解了地层学研究里面的“金钉子”,并重点了解了黄花场奥陶系大坪阶金钉子的研究历史和如何确立的。黄花场大坪阶金钉子的确立依据是以距离大湾组底部向上10.57m地方首次出现的一个牙形石种类——三角菠萝地刺牙形石作为大坪阶底界的标志。
老师给同学们讲解“金钉子”的发展与意义
沿着G348前行,我们来到了西陵峡0.618服务区。在这里,我们学习且观赏了许多有趣的化石及标本。地球46亿年漫长的历史中,时时刻刻都在演绎着各种故事,岩浆侵入、火山喷发、板块漂移、海陆变迁、极端气候……其中的一些成为了影响地球历史进程的里程碑。
黄花场大坪阶“金钉子”
三角菠萝地刺牙形石
老师给同学们讲解地质历史及其背景故事
宜昌三峡地区是世界上保留地质事件最多,也是最经典的地区之一,伟大的地球母亲无私地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留在了这里。G348西陵峡地质科普走廊以时间为轴线展示了地球的地质演化史。同时,以典型的标本呈现了宣昌地区33亿年前华南地区最古老的岩石、11亿年前存在大洋洋壳的关键证据、6.5亿年前雪球地球的产物、2.2亿年前海陆转换的沉积记录……让我们近距离地感受地球的博大壮阔和悠远的岁月变迁,从而在科普地质知识、探索地球密码、感受大自然的玄妙中爱上三峡,爱上宣昌,珍爱地球,保护环境,建设美丽家园。
晚奥陶世的直角化石
新元古代球状花岗闪长岩
同学们在观察中体会地质变迁的奥秘
最后,我们来到了莲沱大桥附近,在该点所在的莲沱村三组,可见湖北省人民政府1986年设立的峡东震旦系标准剖面自然保护石牌,石牌上用石刻文字记录了李四光、赵亚增两位地学老前辈在1924前后确立的震旦系剖面的组成及其分布范围,以及中国峡东震旦系标准剖面的研究历史和确立过程。
莲沱村三组全貌
在莲沱村三组居民房屋楼舍前,可见峡东震旦系剖面自然保护点标牌。标牌后侧可清晰见到扬子地块北缘基底组成之一的黄陵花岗岩与上覆莲沱组砂岩的接触关系。底部基底黄陵花岗岩轻度蚀变,呈灰白色,细粒结构、块状构造,定名为英云闪长岩。据已有的精确地质年代学资料,该套基底岩石的形成年龄为月780Ma,即新元古代。覆盖在基底岩石之上的莲沱组砂岩呈紫红色,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局部可见磨圆中等的砾石。莲沱组与基底花岗岩之间为沉积不整合接触,两套岩石之间有40Ma左右的时间缺失,这记录了扬子乃至华南的晋宁运动。但该点上,基底花岗岩与莲沱组接触界面处未见明显的古风化壳,可能与较强的冲刷导致风化壳缺失有关。
黄陵花岗岩与连沱组砂岩分界线
9月18日的芝茅公路出野路线是我们秭归实习的最后一条野外路线,实习虽然已经接入尾声,但同学们的实习热情与积极性丝毫未减,我们跟随郭亮老师的脚步,来到了第一个点位,黄陵花岗岩体与暗色包体的观察点,对区域地质做了基本讲解后,郭老师要求同学们对该处岩浆岩进行定名,并推测暗色包体的成因。起初,由于对暗色矿物估测的不准确,同学们得出的岩石类别五花八门,在郭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利用刻度尺较为准确地估量后,得到的结果比直接目测的结果准确得多,最终将岩性定为英云闪长岩。紧接着我们展开了对暗色包体成因的讨论,根据其与寄生岩体的解除关系及包体中斜长石粒径的不协调,判断为岩浆混合成因,较高温的基性岩浆灌入低温酸性岩浆,温差使得基性物质快速结晶,形成粗粒矿物,岩浆存在对流蠕动,使基性物质被打散形成包体,具有轻微定向但可以复原为脉状,推测为近同期产物。
郭老师向同学们讲解暗色包体
郭老师对第一个点进行总结并拓展
在第二个点,我们所见到的黄陵花岗岩体岩性变为花岗闪长岩,其上可观察到辉绿岩脉侵入与长英质伟晶岩脉侵入。该岩体存在三期侵入关系:黄陵花岗闪长岩侵入形成;辉绿岩脉侵入黄陵花岗闪长岩;长英质伟晶岩脉侵入黄陵花岗闪长岩并切割辉绿岩脉。
岩体三期侵入远观图
在实习的最后一个点的芝茅公路青林口区域,我们观察到黄陵岩体英云闪长岩与南华系莲沱组断层接触。
黄陵岩体与莲沱组断层接触
9月20日上午11:00,2024年秭归实习总结大会在秭归实习基地阶梯教室顺利召开,参会人员古天乐代言太阳集团城网址和地球科学学院在站全体师生。会上,老师主要表彰了本次实习的优秀教师与各班优秀实习生。随后,学生代表张世博同学进行发言,他道出了同学们的心声“我从一个对地质学一无所知的心声,逐渐蜕变成为了一个能够自信的称自己为地质人的学子,秭归的实习之旅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当然,我深知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曾一起在北戴河领略过地质的浪漫,也在周口店的夜晚熬过艰辛,6次攀登太平山,每次都是对自我的挑战。而秭归这个我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到来的地方,却以其山清水秀、气候怡人的自然环境让我感到一丝惊喜。在秭归,我们一共经历了有八条路线,每一条都充满了地质学的奥秘。” 至此我们辛苦的野外实习课程圆满结束,北戴河的烈日,周口店的雨,秭归的微风徐徐,同山川河流见证了我们的汗水与欢笑,与岩石矿物记录了我们的探索与发现。让我们带着这次实习的宝贵经验,继续在地质科学的海洋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